第159章 舅舅回来啦_伯府翻身记事
笔趣阁 > 伯府翻身记事 > 第159章 舅舅回来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59章 舅舅回来啦

  三日回门,林文康陪着曾芙回了大理寺卿府。

  等到林文康被带去前院,曾夫人拉着曾芙回了之前出嫁的那个院子,又开始抹泪。

  因为曾芙成亲后,曾夫人就要回胶州了。

  如今已经十一月,她要赶在年前回到胶州。

  作为曾家的宗妇,她已经离开胶州太长时间。

  作为母亲,她又不舍一双儿女。

  曾芙也有些难受,“母亲,明日我来送你!”

  曾夫人赶紧摆手,“不用,你刚嫁过去,早些在夫家站稳脚跟才是最紧要的。”

  曾芙知道她是担心自己在夫家的处境,安抚道:“母亲,夫君对我挺好的!”

  曾夫人叹息一声,女儿如今还没有忧患意识,也不知道是好是坏?

  于是语重心长地劝道:“虽然姑爷以后还得仰仗曾家,但你到底是……这样的身份,子嗣上面又……你在夫家还是要谨言慎行,得了夫家人的认可,不管以后姑爷如何,你的日子也能好过些。”

  曾芙听明白了她的意思。

  但她不知道该怎么跟母亲解释。

  永宁伯府的事也不好拿出来说。

  但即便林文康和她不是一条心,她在永宁伯府也过得挺自在。

  不说以前要在婆母跟前立规矩,现在竟比未嫁人时还过得自在。

  以前未嫁人,在家里还要每日早起给祖母和母亲请安。出门也有严格的限制。吃食也是按照府里的定例来。

  现在,每日想睡到几时就睡到几时,想吃什么就安排什么。大嫂和小姑子都极好相处。

  府里又是大嫂当家,她啥也不用操心,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。

  而且,大嫂相当豪,府里的吃穿用度无一不精致。

  她的事,也没人会来指指点点。

  当然,她发现府里有人比她还懒。

  但这种事并不好说给母亲,姑嫂一起躺平多好?

  于是,只能应承着母亲,“母亲说的,女儿都知晓了,以后会注意的。”

  曾夫人见她虽应下,但瞧着并未上心,很是头痛。

  她要离开京城,恨不得把一应事宜都嘱咐个遍。

  又想到一件更重要的事,也不得不提点。

  “子嗣是大事,虽然姑爷说了由你安排,但这事拖得太久,损的也是你自己的名声。若你这里,半年还没有动静,就早些作安排。”

  曾芙听了这话,神色有些黯然。

  虽然她早有准备,可是……

  若林文康对她不是那么周到,她或许还无所谓。但是,哪个女子又愿意和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呢?

  曾夫人见她不说话,立即看出了她不愿意。

  叹道:“我知这话你可能不爱听,但母亲也是为了你好。男人不一定能成为你的倚仗。只有你名下有了孩子,后半生才算有靠。”

  曾芙知她处处为自己打算,而且母亲怎么也比自己阅历丰富。

  虽然不情愿,还是点头应道:“女儿知道了!”

  曾夫人见此,方才放心下来。

  在曾芙的劝说下,曾夫人也同意了让曾芙第二日来送行。

  第二日,林文康陪同曾芙一起送走了曾夫人,就和曾凡一起回了青山书院。

  明年有恩科,这次有方大儒的指点,不容有失。

  曾凡没有跟着曾夫人回胶州。

  他继续留在京城读书。准备明年八月再回胶州参加乡试。

  ————

  又过了两日,黄进财父子回京。

  从七月到十一月初,他们这一趟走了三个半月。

  黄进财带着十多人先是到了应平府,在刘家人的帮助下,在应平大量收购绸子。

  然后从应平府南下,途经南阳、襄阳、荆州,再到宝庆府。

  因为有刘家的帮衬,这一路颇为顺利。

  黄进财把当时林文杰买庄子和铺子剩下的银子全部带走,在应平府收了两万匹绸子。

  这批绸子在襄阳就去了一大半,到了荆州的时候,要不是黄进财压了压,根本到不了宝庆府。

  黄进财恁是留了一千匹绸子去宝庆,主要是为下一趟生意准备。

  本来,走这一趟也用不了三个半月的时间。

  黄进财主要是想把这一条线路的情况摸清楚,同时还和几个大客户搭上了线。

  宝庆府那边,虽然只带了一千匹绸子过去,但当地的几家布料商看到货以后,都预定了不少的数量。

  这一趟除开给刘家的分成,一共赚了一万六千两。

  林云珠想着,果然搭上了刘家就是方便。

  而且,高风险高回报。

  这一万多两银子,若是靠他们永宁伯府自己挣,不知得干到猴年马月?

  如今已经十一月,林云珠准备让舅舅等到明年二月再走一趟。

  既然湖广那边的需求多,她就想着能不能自己在应平府那边搞个庄子。

  收绸子虽然方便,但不如自己做利润大。

  而且,庄子买下来捏在手里,也算固定资产。就算种桑养蚕不赚钱,种粮食总不会亏。

  等到湖广这边的生意稳定下来,关中那边也可以试着走一走。

  只是得辛苦舅舅和表哥了。

  不过,等到舅舅带出来几个人,也可以歇一歇。

  林云珠把自己的想法跟刘心瑶说了。

  刘心瑶很赞同。

  “二妹妹这个想法甚好。如今看来,湖广那边销路是没有问题的。那我们就得考虑货源的问题。若只是从村民手里收,一来不如自己织绸成本低,再一个也容易被人掐脖子。万一有人竞争,成本就可能翻倍。”

  林云珠听她赞成,也有了信心。

  随后又把舅舅拿回来的银票全部交给了刘心瑶。

  “大嫂,这些银票你先收着。等到黄庄头下次出发的时候,你再按照他预计的收货量给银票。这门生意算在伯府的公账上。”

  刘心瑶如今也了解了几个妹妹,见她这样说,也不推辞。

  笑着接过银票,应道:“好!”

  虽然下次黄庄头出发的时候,这笔银票可能全部又会给出去。

  但这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呀,再走个两三趟,伯府的公账就够一家子开销了。

  到时候,伯府也不会被人说,一家子花媳妇的嫁妆银子。

  而且,公账上有了银子,她就可以用自己擅长的路子钱生钱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dsg.org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ldsg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